洗三礼的记录自古已有,据苏东坡说,宋时闽地百姓三日洗儿,佳人及客都戴葱、钱,以祷祝此儿聪睿、进财。
苏轼的第四个儿子当时就办了洗三礼,他自己还去庆贺朋友孙子的洗三,有《贺子由生孙》诗“昨闻万里孙/已振三日浴”之句。《东京梦华录》《梦梁录》都曾说到宋时的三日洗儿。
清代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三日洗儿,谓之洗三。”据说,这样可以洗去婴儿从“前世”带来的污垢,使之今生平安吉利。同时,也有着为婴儿洁身防病的实际意义。
当初,不仅民间流行给孩子洗三,连乾隆皇帝也受过一趟洗三礼。
现在您去雍和宫法轮殿看看,还能在五百罗汉山前看到一个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出生三天后,就是用的这个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洗三礼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邀请亲戚吃酒席,二就是给婴儿洗三。
其中,洗三酒倒不太复杂,主要是请近亲吃一顿炒菜面。当然,主食必须是老北京人最喜欢的炸酱面。到了洗三的这天,这就叫“洗三面”,是祈愿婴儿长命百岁的意思。老北京人说“人生有三面”,其中一碗就是这洗三面。
洗三礼的重中之重,就是吃完午饭之后,给婴儿洗三。
◆◆
洗三的过程
◆◆
过去,洗三的人选通常是收生姥姥。“收生姥姥”是专门以接生、洗三为业的中老年妇女,也叫“吉祥姥姥”,洗三礼里面繁琐的一套规矩,都靠这位收生姥姥来主持。
要说收生姥姥有多重要,您看酒席座次就知道了。这一天里,正座都得留给收生姥姥来坐。
为了给孩子洗三,家里得先准备不少东西,要想做全套,可真不容易。
要准备挑脐簪子、围盆布、缸炉、小米儿、金银锞子,什么花儿、朵儿、升儿、斗儿、锁头、秤坨、小镜子、牙刷子、刮舌子、青布尖儿、青茶叶、新梳子、新笼子、胭脂粉、猪胰皂团、新毛巾、铜茶盘、大葱、艾叶球儿、烘笼儿、香烛、钱粮纸码儿、生熟鸡蛋、棒槌等等。
还要熬好槐条蒲艾水,再准备些桂圆、荔枝、花生、栗子,用胭脂染红。
如果生的是小女孩,还应当用红丝线穿好的绣花针,在酒盅里用香油泡三天,以便“洗三”时给女婴扎耳朵眼儿。
洗三之前,还得布置一下环境。按讲究来说,首先得在产房外厅正面设上香案,供奉碧霞元君、琼霄娘娘、云霄娘娘、催生娘娘、送子娘娘、豆疹娘娘、眼光娘娘等十三位的神码。
单看神位您也能猜出来,这是为了保佑小孩没病没灾,平安成长。
案上的香炉里盛好小米,当香灰插香用。蜡扦上插好祭祀专用的羊油小红蜡,又叫“双包儿”,香炉下边压着敬神钱粮。
卧室里摆着“炕公、炕母”的神像,用三、五碗桂花缸炉或油糕供起来。
到了时候,就给小孩洗三的大铜盆里倒上槐枝艾叶熬成的苦水,其他用品也摆到炕上。
参加洗三礼的老婆婆和媳妇们得往盆里添一小勺清水,再先放些钱币,叫“添盆”。有钱就放金银锞子,没钱就放铜钱,放的时候还得说吉祥话儿。
再放花生、桂圆、栗子、荔枝,几个红、白鸡蛋,看您放了什么,收生姥姥就能讲出对应的祝词。
添盆之后,收生姥姥用棒槌搅一搅盆里的水,开始给小孩洗澡。
这时候有许多的祝词可说,比如老舍先生就在《正红旗下》里写过,给他洗三的白姥姥就念叨着“先洗头,作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
洗完了澡,要点燃艾叶球,用生姜片托着,炙一炙婴儿的脑门和各处重要关节。
接着象征性地给婴儿打扮一下,用新青布沾了清茶,擦婴儿的牙床,并说些吉祥话,比如“三梳子,两拢子,长大戴个红顶子;左描眉,右打鬓,找个媳妇(女婿)准四村;刷刷牙,漱漱口,跟人说话免丢丑”。
再用鸡蛋往婴儿脸上滚滚,说“鸡蛋滚滚脸,脸似鸡蛋皮儿,柳红似白的,真正是爱人儿。”
如果婴儿在洗澡和打扮的过程中哭了,正好是大吉之兆头。在收生姥姥的说法里,这叫“响盆”。
洗好了澡,要拿大葱往婴儿身上拍打三下,这叫“一大聪明,二打伶俐”。接着,孩子的父亲得把葱扔到房顶上,寓意聪明绝顶。
接下来,要拿秤砣和锁头在孩子身上比划几下,意味着孩子能像秤砣一样在社会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稳重、谨慎。
再把婴儿托在茶盘里,用准备好的金银锞子或首饰往婴儿身上一掖,说:“左掖金,右掖银,花不了,赏下人”,意思是祝小孩长大之后财源滚滚。
用小镜子往婴儿屁股上一照,说:“用宝镜,照照腚,白天拉屎黑下净”。
到了这个时候,小孩就不用参与接下来的仪式了,但大人们还得接着忙活。
要把几朵纸制的石榴花往烘笼儿里一筛,祝愿小孩不出或少出天花,没灾没病地健康成长。
再由老婆婆把产房外头的十三位娘娘神码、敬神钱粮连同香根一起请下,送至院中焚化。收生姥姥用铜筷子夹着“炕公、炕母”的神码焚化。
然后,把这烧成的灰用红纸一包,压在炕席底下,就是让这几位神明永远守在炕头,保佑大人孩子平平安安。随后,收生姥姥向本家请安“道喜”,就算礼成。
◆◆
满汉合璧的洗三礼
◆◆
北京人的洗三礼,可谓是满汉合璧。习俗里既有汉人自古传下来的规矩,也有从旗人家里兴起的规矩。
比如,有些人家里,洗三那天要“挂线”。所谓挂线,就是指两边长辈把蓝色和白色的棉线挂在婴儿脖子上的仪式。这一习俗来自于满族旧俗,为了孩子健康,用蓝白二色棉线和碎布条捻成“索”,挂到孩子的脖子上。
再说前边讲过洗三礼要用艾水洗澡、给孩子添盆。这个习俗其实是汉人的传统里得来的,但过去的时候,无论满汉,等洗三的时候,家里总会一应照办。
其实无论哪个民族,家里费好大一番功夫给孩子洗三,都是为了祝孩子将来能平安长大,过上如意美满的生活。
当然,就算在过去,全套的洗三礼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条件办下来的,而现在的北京人,更是很少会把洗三礼搞得这么复杂了。
到了洗三这天,主要庆祝活动就是一起吃顿饭,联络一下亲人间的情感,也给孩子添些福气。
旧俗虽然淡了,但是家里迎接新生命的喜庆气氛和疼爱儿孙后辈的温暖情感却还是那么浓,永远令人倍感温暖。
喜欢您就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